盛樂博物館外景
盛樂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
和林格爾歷史春秋文物陳列展
鎮館之寶——角抵瓦當
鎮館之寶——金花銀碗
一家博物館,不僅是一座珍藏千年文明的建筑,更是一個城市文明發展的縮影。盛樂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以鮮卑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成為人們了解北魏時期文化與歷史的窗口。這里集中展示了盛樂古城從春秋戰國起,歷朝歷代都在此設都建郡、民族融合的歷史脈絡,真實記錄了千百年來我國各族兒女團結和睦、共同奮斗的壯麗篇章。
盛樂博物館成立于2007年6月16日,該館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東側,占地面積4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58平方米。盛樂古城從春秋戰國起,歷朝歷代都在此設都建郡,在古城東側發現海生不浪文化類型的彩陶片,石斧、石杵等足以證明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該博物館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免費開放名錄,2012年被評為國家級AAA景區,并相繼榮獲“呼和浩特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內蒙古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呼和浩特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單位”等榮譽稱號。
“盛樂博物館有館藏文物947件套、國家一級文物6件。共分為三個展廳,第一展廳為和林格爾歷史春秋文物陳列展,第二展廳為東漢護烏桓校尉壁畫墓復原陳列展,第三展廳為鮮卑歷史文化陳列展。”盛樂博物館講解員何璐介紹說。
據了解,和林格爾歷史春秋文物陳列展通過翔實的文物實物資料,勾勒出了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直至近代和林格爾的歷史演變進程,展示了和林格爾地區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并揭示了和林格爾地區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真實狀況,讓游客可以清晰直觀地感受到多民族融合的歷史脈絡,在相互交融的過程中形成對共同價值的高度認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東漢護烏桓校尉壁畫墓復原陳列展主要以鮮卑與盛樂北魏考古成果和人物雕塑、場景繪畫及圖表等內容為主,借助聲光電展示拓跋鮮卑從嘎仙洞走出山林,兩次南遷,始祖力微于盛樂奠基,穆帝猗盧建立代國,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的歷史過程,展現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樣文化交流互鑒、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歷史文化特色。
在東漢護烏桓校尉壁畫墓復原陳列展廳,盛樂博物館以1∶1.5的比例對位于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鎮的小板申東漢“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壁畫墓進行了復制,這是秦漢文化的主要標志性實物,是東漢莊園制度的真實再現,也是民族團結的重要歷史見證。壁畫的豐富內容,讓市民、游客深刻感受到秦漢時期各民族文明交往與民族交融的歷史印記,反映了各民族的審美觀念和歷史進程,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具體體現,凝聚了各民族厚重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印跡。
此外,該館還匯集歷年來盛樂古城考古挖掘的文物珍品,呈現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如鎮館之寶——金花銀碗、黑釉碗、角抵瓦當等文物。
近年來,盛樂博物館還通過深挖現有館藏優勢資源,以“大力弘揚盛樂歷史與文化,講述文物背后的民族融合與發展”為主題開展身邊人講身邊事系列活動。以館校共建的方式培養小小講解員,以自愿講解的形式招募社會志愿者,使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校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第二課堂,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征程上,盛樂博物館將精心組織舉辦一系列展覽,進一步發揮博物館以物講史、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強化傳播體系建設,讓文物資源活起來,讓更多的人能夠把博物館帶回家。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主辦單位:和林格爾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1230002 網站支持IPv6
聯系電話:0471-7192805 蒙ICP備16006134號-1 蒙公網安備15012302000166號
聯系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城關鎮新民街北2號 積分統計查詢
(Mac用戶使用Command+S保存)
盛樂博物館外景
盛樂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
和林格爾歷史春秋文物陳列展
鎮館之寶——角抵瓦當
鎮館之寶——金花銀碗
一家博物館,不僅是一座珍藏千年文明的建筑,更是一個城市文明發展的縮影。盛樂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以鮮卑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成為人們了解北魏時期文化與歷史的窗口。這里集中展示了盛樂古城從春秋戰國起,歷朝歷代都在此設都建郡、民族融合的歷史脈絡,真實記錄了千百年來我國各族兒女團結和睦、共同奮斗的壯麗篇章。
盛樂博物館成立于2007年6月16日,該館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東側,占地面積4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58平方米。盛樂古城從春秋戰國起,歷朝歷代都在此設都建郡,在古城東側發現海生不浪文化類型的彩陶片,石斧、石杵等足以證明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該博物館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免費開放名錄,2012年被評為國家級AAA景區,并相繼榮獲“呼和浩特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內蒙古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呼和浩特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單位”等榮譽稱號。
“盛樂博物館有館藏文物947件套、國家一級文物6件。共分為三個展廳,第一展廳為和林格爾歷史春秋文物陳列展,第二展廳為東漢護烏桓校尉壁畫墓復原陳列展,第三展廳為鮮卑歷史文化陳列展。”盛樂博物館講解員何璐介紹說。
據了解,和林格爾歷史春秋文物陳列展通過翔實的文物實物資料,勾勒出了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直至近代和林格爾的歷史演變進程,展示了和林格爾地區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并揭示了和林格爾地區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真實狀況,讓游客可以清晰直觀地感受到多民族融合的歷史脈絡,在相互交融的過程中形成對共同價值的高度認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東漢護烏桓校尉壁畫墓復原陳列展主要以鮮卑與盛樂北魏考古成果和人物雕塑、場景繪畫及圖表等內容為主,借助聲光電展示拓跋鮮卑從嘎仙洞走出山林,兩次南遷,始祖力微于盛樂奠基,穆帝猗盧建立代國,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的歷史過程,展現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樣文化交流互鑒、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歷史文化特色。
在東漢護烏桓校尉壁畫墓復原陳列展廳,盛樂博物館以1∶1.5的比例對位于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鎮的小板申東漢“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壁畫墓進行了復制,這是秦漢文化的主要標志性實物,是東漢莊園制度的真實再現,也是民族團結的重要歷史見證。壁畫的豐富內容,讓市民、游客深刻感受到秦漢時期各民族文明交往與民族交融的歷史印記,反映了各民族的審美觀念和歷史進程,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具體體現,凝聚了各民族厚重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印跡。
此外,該館還匯集歷年來盛樂古城考古挖掘的文物珍品,呈現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如鎮館之寶——金花銀碗、黑釉碗、角抵瓦當等文物。
近年來,盛樂博物館還通過深挖現有館藏優勢資源,以“大力弘揚盛樂歷史與文化,講述文物背后的民族融合與發展”為主題開展身邊人講身邊事系列活動。以館校共建的方式培養小小講解員,以自愿講解的形式招募社會志愿者,使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校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第二課堂,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征程上,盛樂博物館將精心組織舉辦一系列展覽,進一步發揮博物館以物講史、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強化傳播體系建設,讓文物資源活起來,讓更多的人能夠把博物館帶回家。